找到相关内容94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寺院巡礼(2)

    比较简便易修,因此,无论‘上智’、‘下愚’,忙碌、空闲的佛教徒只要至心称念佛号,都可以得到断除烦恼,往生净土的利益。居士们,你们也是念佛的吗?”  “师父,是的,我们都是念佛的。”  “我们都是念佛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5349157.html
  • 慈宗弥勒法门概要认知简介

    须知:  见己亲人将欲命终,身心苦痛。应起慈心,拔济饶益。教使香汤澡浴清净,著新净衣,安详而坐。正念思惟,若病之人,自无力者,余人扶坐。又不能坐,但令病者,右胁而卧,合掌至心,面向西北(兜率天宫居天...

    慈德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4149405.html
  • 兜率上生道次第

    ,若有精勤修诸功德、威仪不缺、扫塔涂地,以众名香、妙花供养,行众三昧,深入正受,读诵经典。如是等人应当至心,虽不断结如得六通。”  此段便是有名的“六事法”。古大德多将此段的标准说成是上品生的条件,...诸恶永灭,从佛慧生。”  除了修六事法外,佛还说:“如是等人应当至心。虽不断结如得六通。”“至心”就是至极恳切之心,至诚之心。“结”:系缚之意,众生因为被妄想、分别、执著等烦恼所惑,而造下无边恶业,为...

    慈德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4549415.html
  • 从二十四圣到耳根圆通(2)

    楞严咒)围坛,至心行道。一时常行一百八遍;第二七中,一向专心发菩萨愿,心无意间断……;第三七中,于十二时,一向持佛般恒罗咒,至第七日,十方如来,一时出现,镜交光处承佛摩顶。即于道场修三摩地。能令如是...

    普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1849642.html
  • 元明清时期的河西佛教(2)

    胜出匣,双刃挥舞,斩为数段。回头餂之,旋离旋合。菩萨下座,袺土扬其断处,龙身下得复粘,乃斩为三十二段。呼人入殿,将出瘗之,王后如梦初觉,沐浴更服,至心拜谢,让以国土。菩萨不受,固留供养,因迁居人,改宫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2049794.html
  • 释清净 编辑:本尊阿弥陀佛(2)

    存在。往生者一念契入阿弥陀佛本愿性海,又何有时间长短延促的分别呢?凡夫至心念佛即具超时间的功德,《观经》下品下生章云:“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,具足十念,称南无阿弥陀佛,称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...

    清净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0450155.html
  • 昙鸾的净土思想─兼论北魏金石碑铭所见的净土

    、四十八愿便是虚设。今的取三愿,用 证义意。(大正藏40、843页下) (第十八愿)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、乃至十念......缘佛愿力、 故十念念佛、便得往生 ...

    陈敏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1150174.html
  • 真言教义汇集 (上)

    至心是第二重。心以上至咽是第一重,咽以上至顶是中胎八叶之果也。   同疏第五云:「上文所说从大日如来脐以下光明是此第三重位,自脐以上至咽所出光明为第二重位,自咽以上乃至于顶相之光为第一重位,其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5250404.html
  • 玄奘学概论(2)

    痛苦,所以才会招感这样的苦报。现在你应该省察宿世的罪业,至心忏悔,甘心忍受,广宣经论,罪业自然消灭。如果只是厌世自杀,苦报还是不会了结。’正法藏听了,至诚礼拜。金色人指著琉璃色的人说:‘你知道吗?这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0550877.html
  • 夏氏无量寿经会集本之研究与评论

    阿弥陀佛愿文中第十九愿云:“十方众生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。”此即上辈往生一段之纲要,智者等非专修净土之诸大祖师,其所行岂有别于此愿乎?   (十一)得一乘道,不由他悟。<第三十品>  ...

    何炳仪 居 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4250957.html